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我國持續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實現。職業教育適應性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
李總理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包括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兩會期間,多位代表、政協委員分別從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為職業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蘇華:建議完善職教高考,擴大職教本科規模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認為,要讓接受職業教育的人能充分實現個人的才干增長和價值提升。要推進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完善職教高考,擴大職教本科規模。打破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讓職教學生升學有道、就業有門、創業有方。
全國人大代表沈金強: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推動職教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重慶市委會主委沈金強建議,要改革分類考試招生制度,對不同生源采用不同招生考試和錄取辦法。以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專業大類為基礎形成專業選考科目,設計與普通高考選考科目難度相當的轉化指標。教育主管部門加快本科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步伐,推動優質高職高專學校升格為本科高職院校(專業)。
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建議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基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手游副董事長冼漢迪建議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基地;深化“產教研創”協同育人,促進專業結構優化;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一帶一路”平臺建設等。
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在冼漢迪眼里,職業教育改革由“教育”轉向“產教”,可以主動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質量就業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鄭亞莉:職業教育“香不香”取決于人才素質“高不高”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表示:“職業教育‘香不香’其實是社會認可度的問題。這取決于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素質‘高不高’。”破除對于職業教育的這種觀念,首要責任在職業院校。
鄭亞莉建議,要努力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對口性、適配性、持續性與發展性,只有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才能獲得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走出職教質量低、人才薪酬低的困境。
全國人大代表王曉菲:建議職業院校“就業與升學并重”
全國人大代表、德州恒豐集團高技能教練王曉菲建議,職業院校要從“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中等職業學校也應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推動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的教學投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二、深化產教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武志永: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上“大有作為”
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武志永認為,要將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鼓勵各行業、各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要因產辦學、因企施教,形成多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共同促進教師提升、學生成長、員工與企業發展。”武志永表示,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大有作為。
全國人大代表周虹:奮楫篤行心系職教發展 臻于至善推動產教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周虹認為,需要加強國家統籌協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治理,建立健全多元主體產教融合辦學的創新機制,大力推進試點工作開展,強化職業教育執法檢查力度。
周虹指出,應當面向經濟社會需求,協調推進多主體開放合作,多方協同育人,開發產教融合課程,創新探索制度,積極推進混合產權制度層面的改革試點,為順利推進產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提供發展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拜文匯:推進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華信工貿集團董事長、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董事長拜文匯注意到目前產教融合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成為制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對此,他給出三點建議。
一是國家層面相關部門細化產教融合型企業“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內驅力。
二是政府相關部門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通過購買服務形式積極培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和企業,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加強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務。
三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情況,納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推動國有企業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鼓勵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
三、健全校企合作
國政協委員許玲:政府搭好臺 企業唱主角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指出,從各級政府到各大系統,從行業協會到各大企業,要更加系統、全面地去落實新的職教法。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本身既是人才培養的需求方,同時也是供給方。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養,也是產教融合的應有之義,讓企業跟學校的合作實現無縫銜接,人才從供給到需求無縫銜接。
全國人大代表王紅軍:校企“同頻共振” 跑出人才培養“加速度”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表示,要通過校企合作使得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同頻共振”,王紅軍認為,培養人才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企業的共同責任。首先,職業院校要遵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次,企業要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協同職業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成長提供環境。此外,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只有在三方協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張運凱:拿出“高言值”提案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建議,建立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的協調對接機制,解決校企信息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強化激勵政策,通過購買服務、減稅降費等方式,真正提高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張運凱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高職院校必須加強自身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過去五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學生人均經費投入大幅增加。作為教育“雙翼”之一的職業教育,將在國家重大產業布局和產業升級、教育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深層次解決人才就業市場結構矛盾等等事項中發揮重要作用。
唯康教育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多年來,唯康教育扎根于職業教育,助力院校建成具有中國技能特色的高質量專業,遵循著國家政策和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和期待,秉承著“培養全球高技能人才”的初心,積極協同促進產業鏈、生態鏈、教育鏈和人才鏈的有效銜接,構建高效集成機制,產業、院校、企業深度融合,推動人才向產業集聚,助力產業技能人才的培養。